產地環境條件
選擇土質疏鬆、土層厚、通氣良好的土壤種植, 土壤環境質量應符合GB 15618—2015的規定, 農田灌溉水水質應符合GB 5084—2005的規定, 環境空氣質量應符合GB 3095—2012的規定。
栽培季節
1.冬春季生產
12月下旬至第2年3月上中旬播種育苗, 2月上旬至4月上旬定植, 5月上中旬至7月上中旬采收。
2.夏秋季生產
7月中下旬播種育苗或直播, 8月上中旬定植, 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采收。
育苗
1 品種選擇
選擇通過品種登記的適宜相應茬口的優良品種, 冬春季生產應選擇耐低溫弱光性強的品種, 夏秋季生產應選擇耐濕和抗裂的品種。
2 種子質量
種子質量應符合GB 16715.1—2010瓜菜作物種子第1部分:瓜類的要求。
3 育苗設施
選用溫室、塑料大棚等設施。冬季育苗應采用有加溫設備的溫室, 也可鋪設電熱線, 製作電熱溫床;春季可采用多層覆蓋或加保溫被;夏季可選用配有防蟲網、遮陽網的塑料大棚。
4 基質
基質質量應符合NY/T 2118—2012的要求。可選用商品基質, 也可選用質輕、透氣性好、保水性良好、含有一定量有機物質和礦質元素的材料配製, 一般用草炭、蛭石及珍珠岩按體積比3∶1∶1混勻。
5 容器
育苗要采用不超過72孔的穴盤。
6 種子處理
將種子置於55℃溫水中, 攪拌至自然冷卻後, 繼續浸種3~4 h後撈出洗淨, 用幹淨的濕棉布包好, 置於30℃恒溫箱中催芽至露白。
7 播種
將露白種子播種於澆足底水的裝有基質的穴盤中, 每穴1粒, 覆蓋1 cm厚基質, 播種後床麵覆蓋地膜, 當70%幼苗頂土時及時撤除地膜。地膜選用應符合GB 13735—2017的規定。
8 苗期管理
8.1 溫度
播種至齊苗期間棚內白天溫度控製在28~30℃, 夜間控製在20~22℃;齊苗至第1片真葉展開期間棚內白天溫度控製在25~28℃, 夜間控製在18~20℃;第1片真葉展開後, 白天應逐漸通風, 定植前5~7 d進行煉苗, 白天溫度不超過20℃, 夜間保持在8~10℃。
8.2 濕度
設施內相對濕度宜保持在70%~80%。
8.3 水分
含水量保持在最大持水量的60%~70%。
8.4 壯苗標準
幼苗2葉1心至3葉1心, 子葉完整, 株高10~12 cm, 莖粗0.5 cm以上, 無病蟲害。
定植
1 定植前準備
1.1 設施類型選擇
冬春季生產采用日光溫室或塑料大棚, 夏秋季生產一般采用塑料大棚。
1.2 整地
定植前15 d耕翻土壤, 深度15~20 cm, 將土壤耙細後做畦。冬春季采用1壟雙行或單行定植, 1壟雙行壟寬100 cm, 壟高15~20 cm, 溝寬60 cm;單行定植壟寬60 cm, 壟高20~30 cm, 溝寬40 cm。做畦後鋪設滴灌管, 蓋上地膜。地膜應選用符合GB 13735—2017的規定。
1.3 施肥
肥料使用應符合NY/T 496—2010的要求。結合整地, 把基肥施入定植溝內, 667 m2施腐熟有機肥2 000~3 000 kg, 配施三元素複合肥 (m氮∶m五氧化二磷∶m氧化鉀=15∶15∶15) 50 kg。
1.4 澆水
定植前苗床內澆透水。
2 定植
2.1 定植時間
冬春季一般2月上旬至4月上旬定植, 棚內10 cm地溫穩定在15℃以上時即可定植;夏秋季一般在8月上中旬定植。
2.2 定植密度
根據品種和茬口有所不同, 單行種植株距40~45 cm, 667 m2種植1 800~2 000株, 雙行種植株距35~40 cm, 667 m2種植1 700~1 900株;定植深度以營養土塊的上表麵與壟麵平齊為宜, 定植後及時澆足水。
田間管理
1 溫度
定植後生育期內, 設施內白天溫度控製在28~35℃;定植到開花坐果期夜間溫度控製在18~20℃, 果皮硬化到網紋形成初期, 夜間溫度以12~15℃為宜;網紋形成初期到網紋形成結束, 夜間溫度保持在15~18℃;網紋形成結束到采收, 夜間溫度控製在15~20℃。
2 濕度
定植到果實膨大期, 濕度控製在75%~85%;果實膨大到網紋形成, 濕度控製在80%~85%;網紋形成後到采收, 濕度控製在65%~75%。
3 水分
定植時澆足底水, 生長期中午植株葉片剛開始萎蔫時及時補水;結果前期 (約雞蛋大時) 適當控水, 坐果後15~20 d, 適當增加灌水量;網紋形成期間適當控水;采收前7~10 d停止澆水。
4 追肥
肥料使用應符合NY/T 496—2010的要求。采用肥水一體化設備追肥, 在伸蔓初期667 m2追施1次速效氮肥5 kg, 幼果膨大期 (約雞蛋大時) 667 m2追施高鉀複合肥15~20 kg, 網紋形成期667 m2追施硫酸鉀型複合肥5~10 kg, 同時也可葉麵噴施0.2%~0.3%的磷酸二氫鉀。
5 整枝
采用吊蔓栽培, 當蔓長到7~8片真葉時, 及時綁蔓。一般采用單蔓整枝, 將主蔓8~12節上的子蔓留作結果蔓, 結果蔓留2葉摘心, 其餘子蔓全部摘除, 主蔓24~25節摘心。根據品種特性和植株長勢, 冬春季栽培可留2茬果, 一般與1茬果間隔10節以上再留1果。
6 授粉與留果
可采用人工授粉或蜜蜂授粉。溫度較低時, 也可采用0.1%氯吡脲或0.1%噻苯隆稀釋150~250倍液輔助坐果。當果實雞蛋大時, 每結果蔓選留生長健壯、果形周正、無病蟲害的幼果1個, 並做標記。
病蟲害防治
1 主要病蟲害
主要病害:蔓枯病、枯萎病、白粉病、疫病、霜黴病、檢疫性病害 (病毒病、細菌性果斑病) 等;主要蟲害:蚜蟲、瓜絹螟、白粉虱、紅蜘蛛等。
2 防治原則
預防為主, 綜合防治, 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 藥劑防治為輔。
3 防治措施
3.1 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 嚴格進行種子消毒;培育壯苗, 提高抗逆性;保證適宜的肥水、充足的光照和二氧化碳;調節設施內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將田間殘枝敗葉和雜草清理幹淨, 並集中銷毀;土壤深翻20~30 cm;夏季灌水悶棚15~20 d消毒。
3.2 物理防治
采用銀灰色防蟲網、銀膜避蚜、懸掛粘蟲板誘殺蚜蟲、白粉虱等, 在設施周圍掛黑光燈誘蟲瓜絹螟成蟲。
3.3 生物防治
利用在設施內釋放赤眼蜂防治菜青蟲, 釋放瓢蟲或煙蚜繭蜂防治蚜蟲, 釋放捕食蟎防治蟎類;利用農抗120防治枯萎病, 春雷黴素防治角斑病;利用多抗黴素防治灰黴病等病害。
3.4 化學防治
具體防治方法見表1。使用藥劑應符合GB/T 8321.10—2018的要求,
采收
可根據品種特性, 按坐果標記采收, 或以坐瓜節位葉片焦枯為標誌采收, 在晴天上午葉麵水分幹後進行, 果柄上保留一段側蔓呈“T”字形。
部分資料收集於網絡僅作參考,版權歸原創者所有。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