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摘要
龍感湖管理區萬畝蝦稻基地
近年來,龍感湖管理區積極推進蝦稻共生產業發展,大力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全區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2018年,實現種養麵積超過50000畝,占全區水田總麵積90%以上,小龍蝦養殖產量也超過4500噸,畝均增收2850元,實現了農業增效、農工增收的目標。
主要做法
1
創新政策扶持模式
實現示範區建設標準化
在“蝦稻共生”產業發展中,龍感湖管理區積極整合了國土、交通、農業、水產、水利、林業等相關部門項目資金3000多萬元,修建道路並進行綠化、開挖並硬化溝渠,配套安裝太陽能殺蟲燈。同時按照50畝為一個單元,對蝦稻基地進行了全域規劃,統一蝦田環形溝建設標準為5米寬1.5米深,製定了統一的技術流程與生產規範,為蝦稻共生產業標準化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
創新土地流轉模式
實現蝦稻生產集約化
龍感湖管理區采取“分戶種稻,合股養蝦”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條規模發展稻蝦共生的新路。一是將承包麵積30畝以下進行聯戶整合,按承包麵積入股共同養蝦。二是原經營田農戶不願養蝦的將麵積流轉給養蝦戶。三是原經營田承包戶按原承包田塊分戶種稻。最大限度地利用溝渠空間,減少建設成本投入,提高優質稻生產土地利用率,保證了示範區的連片開發和規模化發展。另外,專門出台了《關於小龍蝦發展的實施意見》,按照每畝200元標準交納複墾保證金,職工在開挖蝦池簽訂協議時,必須足額繳清,在銀行開設專戶進行管理,確保職工不養蝦時對農田的恢複,嚴格遵循誰受益、誰負責原則,明確了土地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關係。
3
創新耕作模式
實現農業資源循環利用
龍感湖管理區水稻麵積常年穩定在5.3萬畝,平均畝產達到1200斤以上,總產0.65億斤左右。絕大部分品種為優質稻黃花粘,少部分為優質稻番桂絲苗和美香粘。通過蝦稻連作生態高效種養模式,采用“一稻兩蝦”輪作方式,適時種養,循環利用環境資源。並將水稻秸稈粉碎還田,配合使用腐熟劑,加快腐熟轉化作物秸稈,變廢為寶作為小龍蝦飼料,同時小龍蝦的存在能限製水稻用藥,確保生產出綠色優質稻米。蝦稻田生產出的優質稻米馳名省內外,已開發“龍湖天源”“龍湖壽仙” 品牌優質稻米已通過綠色食品認證,正在開發優質生態蝦稻米綠色品牌。
4
創新水稻生產技術
實現水稻全程綠色生產
龍感湖管理區作為全省10個水稻病蟲害整建製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範點之一,全國農墾農機標準化示範場,大力推行優質稻輕簡化直播栽培,實行全域全程機械化,逐步完善基地水稻病蟲害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術措施,在全區安裝頻振式太陽能殺蟲燈,推廣應用10000畝新型飛蛾信息素生物誘捕係統誘殺水稻螟蟲、稻縱卷葉螟等;針對重點病蟲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完善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體係,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50%以上。目前水稻綠色防控分別在蘆柴湖和洋湖辦事處建設兩個萬畝核心示範區
5
創新農業生產模式
實現綜合種養高效化
按照管理區關於農業產業結構創新的思路,采取“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糧漁雙贏,生態高效”的要求,大力推進蝦稻共生產業發展,實現了農業增效、農工增收。畝均效益分析:生產優質稻1200斤,產值2940元,小龍蝦180斤,產值2700元,畝均農業總產值5640元,畝均增收2850元。
6
創新技術支撐模式
實現生產全程跟蹤服務
龍感湖管理區相關部門聯合陽光中專等農民培訓機構,每年定期聯係相關技術專家到該區開展蝦稻共生專業技術培訓和實地指導,加深了養殖戶對稻田養殖產業的認識,提升了養殖戶的種養水平。2018年,龍感湖管理區聘請了武漢百匯生物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專家在管理區長期蹲點服務,養殖戶隨時有困難,隨時可以請專家到現場解答。另外,管理區正在積極籌備小龍蝦院士專家工作站,進一步強化了技術支撐。
7
創新組織模式
實現合作共贏
為了推進“蝦稻共生”產業發展,提升產業的組織化程度,成立兩個蝦稻專業合作社,共吸納社員180戶。合作社采取企業化運作方式,實行統分結合一體化運作機製,采取“四統、一分”的經營模式,統一提供種苗,統一產品銷售,統一操作規程,統一技術指導培訓,分戶組織生產。合作社都建立了專門的小龍蝦交易市場,方便了養殖戶,穩定了小龍蝦市場秩序。2018年,洋湖蝦稻經濟專業合作社成功申報了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
8
創新產業鏈條
實現加工增值轉化
龍感湖管理區積極開展蝦稻產業融合,增強產業發展後勁。管理區注冊了“雷池漁歌”小龍蝦和“雷池蝦稻”蝦稻米商標,並積極開展了品牌推廣。另外,管理區正積極與華中農業大學聯係,在湖北省稻田綜合種養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曹湊貴教授指導下,積極聯係糧食加工企業合作開發蝦稻米係列產品,與小龍蝦深加工企業合作開發小龍蝦係列產品,進一步提升稻穀和小龍蝦產品附加值。
9
創新發展新模式
實現綠色生態發展
龍感湖管理區創建了50000畝蝦稻共生基地,積極開展綠色防控、循環種養,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每年10月到次年3月,吸引了天鵝、大雁等大批候鳥前來越冬,為全區發展生態旅遊業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