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日報》“風雲激蕩40年”係列報道以整版篇幅重點報道了宜昌農業在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發展成果。
(詳情請見《湖北日報》2018.12.17.08版)
文章中寫道:
改革開放40年以來,宜昌農業取得長足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宜昌農業部門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立足“綠色農業、品牌農業、科技農業、開放農業”四個農業,深入推進農業轉型發展,農業經濟結構持續優化,農產品供給質量顯著提升,農業科技成效凸顯,農村改革活力迸發,為實現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7年——
宜昌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31億元,是1978年的108倍,比2012年增45%;
農業增加值441億元,比2012年增45%;
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5253元,比2012年增90%。
省委常委、宜昌市委書記周霽強調,
“
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期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係。
”
綠色農業
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宜昌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家勝表示:
農業轉型發展首要的是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五峰春茶開園)
過去,種香菇的廢棄菌棒,往往被農民丟在路邊。
而今,宜昌大自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廢棄菌棒加工有機肥,不僅沒有異味,還有一股淡淡的草木香。踐行生態發展理念,宜昌農業打出“綠色種養”“變廢為寶”“遏止汙染”三張“王牌”。
(環境迷人的分鄉牧場生態。望作信/圖)
從粗放式管理向綠色生產轉變。去年推廣“稻蝦、稻魚、稻鴨”等稻田綜合種養、富硒優質稻-油菜(綠肥)、甜玉米+辣椒-油菜(綠肥)、春玉米(青貯)-秋玉米(青貯)-油菜(綠肥)等10多種綠色高效種植模式,麵積59萬畝。推廣太陽能殺蟲燈、粘蟲黃板、生物防治等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麵積415萬畝次。
(美如畫的枝江市楊家湖水產養殖基地)
以前的廢棄物如今搖身一變,成為寶貴資源。畜禽糞汙得到有效治理和利用,去年宜昌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75.07%,其中規模養殖場糞汙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72.59%、糞汙綜合利用率82.05%;農作物秸稈形成了以還田肥料化利用為主的綜合利用格局,綜合利用率由2013年的77%上升到2017年的92.3%。
(中國宜昌柑橘節連續六年盛大舉行)
久久為功,綠色農業煥發無限生機。宜昌年處理畜禽養殖糞便、秸稈、有機生活垃圾近11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63萬噸;土壤酸化治理讓耕地質量更好,為高山蔬菜種植戶增收1420萬元。農產品抽檢合格率99.4%。
一批全國示範、全省典型,在宜昌生根開花
1、宜昌建成全省最大的農業麵源汙染監測網絡,國家級監測點7個,數量位居全省市州第一。
2、在全省率先建成柑桔產區農業麵源汙染綜合治理示範區,創辦了全國首批四個典型流域的興山縣三峽庫區農業麵源汙染綜合治理示範區。
3、當陽、宜都、秭歸入選全國首批100個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示範縣,宜昌成為全國項目實施縣最多的市州。
4、夷陵區被評為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