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78歲從宜昌走紅全國,至今仍被世人傳頌!

     

半個世紀,很長,也很短。

因為對於她來說,

50多年

不過是如一日地奔走忙碌。

千裏平疇,很大,也很小。

因為那千畝農田早已被她

裝進心底,走在腳下。

年近耄耋,很老,也不算老。

你瞧,她78歲仍能穿行田野,

步履穩健,笑若稚童。

她,是誰?

她就是人們口中的“草帽婆婆”

“棉花奶奶”——李文英。

▲李文英。記者範長敏 攝

2011年6月,這位在枝江田間默默奉獻了50多年的78歲“農民義工”首次通過三峽日報“走紅”,她的故事才終於被大眾熟知。

▲2011年6月1日三峽日報報道李文英事跡。

回首去看,

茄子视频懂你更多app破解要感謝那些文字、圖片,

正是這樣的記錄才讓好故事得以傳播。

時至今日,

茄子视频懂你更多app下载ioses沒有忘了她!

▲李文英。資料圖

今晚在宜昌劇院舉行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優秀文藝作品展演”,新編黃梅調音樂劇《花漾年華》再次把李文英的故事搬上舞台。該劇曾於2017年9月24日在枝江大禮堂首演。

▲以李文英為原型創作的大型黃梅調音樂劇《花漾年華》。記者宋誌豪 攝

▲以李文英為原型創作的大型黃梅調音樂劇《花漾年華》。記者吳延 攝

來吧!

讓茄子视频懂你更多app破解再次走近這位“農民義工”

看一看“棉花奶奶”李文英的故事

……

人物檔案

李文英,1957年畢業於華中農學院農學係,枝江市農業局退休高級農藝師。1990年退休後,她依然奔走於田間地頭,投身棉花種植第一線進行技術指導。先後榮膺“全國農林科技推廣工作先進個人”“湖北省科技服務標兵”“湖北省優秀共產黨員”“湖北省最具慈善愛心行為楷模”“湖北省三八紅旗手”“第三屆宜昌市道德模範”等稱號。

▲李文英。資料圖

2011年12月,李文英榮登 “中國好人榜”。2012年6月,李文英被授予“全國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並在人民大會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無私奉獻的“農民義工”

如果把李文英的一生分為在職和退休兩段,前一段雖不顯赫,但有輝煌;後一段雖非轟轟烈烈,但充滿了奉獻與執著。

1957年,李文英從華中農學院農學係畢業,其後一直在宜昌、枝江與純樸的農民打交道。

▲李文英。資料圖

如果一定要用一張圖概括李文英的工作生涯,那麽一定是這樣一張圖。廣袤的田野裏種植的,正是李文英苦研10年,成功選育出的棉花新品種——“鄂枝03”

▲李文英和“鄂枝03”。資料圖

這一成果推廣後,讓全省8個縣成千上萬棉農受益,一畝棉田年增收30%以上。此後,她被授予“全國農林科技推廣工作先進個人”稱號,成為高級農藝師。

▲李文英(右三)與團隊成員正在分享科技成果獎。通訊員劉衛東 攝

可親可敬的“棉花奶奶”

1990年,李文英退休了,但她與這田間地頭的故事並沒有完結。退休後,她選擇留在枝江,無償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

▲李文英在田間地頭。資料圖

如果再要用一張圖概括李文英的退休生活,那麽就一定是這樣一張圖。

▲李文英為農民講授棉苗抗旱技術。記者範長敏 攝

1990年-2017年,退休27年來,發生了太多故事。

▲2011年6月,李文英在枝江查看棉花長勢。

李文英紮根基層50多年,是農業科技推廣戰線的一麵旗幟。退休27年來,李文英累計下鄉2500多天,走過10個“二萬五千裏長征”。

▲李文英在田間地頭。資料圖

退休27年來,李文英先後在百裏洲、董市、顧家店等5個鎮,開展技術講座百餘場。

▲李文英(左)在枝江市董市鎮洪治村檢查太陽能殺蟲燈的殺蟲效果。通訊員劉衛東攝

▲李文英(左)在田間地頭。通訊員劉衛東 攝

退休27年來,李文英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的作物麵積超過了1200畝,聯係農戶400餘戶,輻射農戶近萬戶,幫助增收近千萬元。

▲李文英在田間地頭。資料圖

退休27年來,月退休工資僅1600多元的李文英,為農民服務貼進去的車船費、試驗輔助工工錢、扶困種子、肥料錢和資料費等,不低於10萬元。

▲李文英在田間地頭。資料圖

退休27年來,李文英運用《中國棉花》、《湖北植保》上介紹的棉花新科技助農增收,先後引進、示範、推廣“中棉12”等新品種33個,推廣性誘劑等適用新藥、新肥50多種。

▲白天當“農民義工”,回家在自己的“鬥室”整理技術資料,這是李文英晚年最主要的生活狀態。記者範長敏 攝

一個人能對這片土地愛到何種地步?

工作筆記就能看出她的情之深、意之切。

▲李文英工作筆記摘抄。資料圖

她走了,卻被永遠銘記

令人惋惜的是,2017年7月1日,這位無私奉獻的“農民義工”還是走了:李文英因肺癌晚期救治無效在枝江市去世。

▲李文英。資料圖

但她留下的故事還在,並且這些故事將一直傳頌下去。

李文英的事跡被三峽日報、湖北日報、人民日報;新華社、中新社;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網、網易、搜狐等多家媒體報道,她的精神感動了無數人。

2011年6月8日,華中農業大學的學子們將用棉花和棉花籽做成的“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的匾送給李文英。

▲來自母校華中農業大學的學子們為李文英送上用棉花和棉花籽做成的匾牌。記者李風 攝

▲李文英在華中農業大學講座。記者李風 攝

▲李文英回到華中農業大學,和多年未見的老同學握手。記者李風 攝

大家被李文英的精神感動,各地掀起學習“李文英精神”的熱潮。

▲華中農業大學校長鄧秀新給老校友李文英寫信。資料圖

興山的一位讀者打電話給專欄編輯說:“感謝《三峽日報》為讀者提供了這樣好的一個專欄,在這個專欄中,茄子视频懂你更多app下载ioses讀到了學習的榜樣!”

網友“宜昌人”在三峽宜昌網上說:“《三峽日報》最近報道的李文英、李國楚等人,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們是一位黨員,再次借三峽宜昌網向所有黨員致敬!”

網友“外地打工者”說:“一顆紅心向著黨,向宜昌黨員致敬,向中國共產黨致敬!祝福中國,祝福黨,也祝福宜昌!”

2011年6月7日,受到李文英事跡的鼓舞,枝江市57歲的共產黨員呂萬芹交納萬元特殊黨費,她表示,今後要向李文英那樣,盡力去幫助困難群眾,用實際行動踐行黨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

1957-2017

工作在田間地頭

荏苒時光

她來了,又走了。

但她的故事,

將永遠被人銘記。

有人問我,你不收報酬值得嗎?我的回答是,隻要對農民有利,我付出就值得,我從不後悔。又有人問我,你為什麽能在退休後仍堅持在農村又幹了這麽多年?我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入黨時承諾要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我要實踐自己的諾言,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我都要堅持,再堅持,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再出最後一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