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旌德縣高度重視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采取一係列措施加強農業生態環境整治,促進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產業興旺。
產品綠色化
強化“三品一標”認證。從2012年開始連續7年對獲得“三品一標”產品認證的企業給予獎補。截止目前,全縣通過“三品一標”認證的企業24家,其中,綠色食品認證企業8家、有機食品認證企業4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企業3家,認證產品總數39個,年均有效認證產品5個以上。
強化“三品一標”監管。建立農產品和農業投入品經營單位監管名錄,針對名錄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2018年共出動執法人員687人次,檢查企業(網點)214家次,立案6起;落實常態化監測,共監督抽檢農業投入品29個,各類農產品3256份,合格率99.9%,並通過農委官方官方網站、農產品質量安全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及時向社會公開。全縣49家農資生產經營主體及186家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信用檔案全覆蓋,在全市率先實行農藥經營許可證製度。落實農產品產地準出製度,18家農業企業建立了農產品檢測站、檢測室。
開展“三品一標”企業證後監管。深入企業、生產基地、農產品市場等,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重點開展綠色食品企業年檢、無公害農產品標誌使用專項檢查、有機企業實地查看及獲證企業產地環境、生產記錄檔案、包裝標識、標誌使用、投入品使用等關鍵環節的監管監測。
環境清潔化
大力開展農村清潔能源建設。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廣泛推廣以改廚、改廁、改圈為主要內容的“一池三改”技術,促進沼氣工程建設由點到麵,向標準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全縣發展農村戶用沼氣池5200戶;建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工程10處,7000立方米黑膜沼氣工程1處,1000立方米沼氣工程2處;沼渣沼液配送點3處;推廣太陽能熱水器4.16萬台,省柴爐灶3.59萬台。探索建立“農產品生產—廢棄物利用—高效有機肥”循環農業方式示範片3處,“豬—沼—稻(果、菜、茶)”等綜合利用示範片3處,利用麵積達到10萬畝。
大力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抓好秸稈機械粉碎還田、飼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能源化、原料化利用等“五化”利用多種方式,加快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在廟首鎮建立2家養殖企業利用拾草打捆機開展秸稈飼料化應用,1家年產10000噸生物質燃料廠消納秸稈;在孫村鎮振興蔬菜瓜果專業合作社建設秸稈高溫堆肥示範試點;建立秸稈腐熟劑還田綜合利用試驗示範基地50000畝。2018年全縣通過“五化”綜合利用秸稈10.96萬噸;占秸稈總量11.8937萬噸的92.149%;秸稈產業化利用率36%;位於宣城市前列,全年未發生一個火點。
大力推進生態休閑農業轉型升級。以良好的農村自然資源和農業特色養殖種植基地為依托,積極發展“種養+加工+旅遊”模式,著力打造了出一批以藍莓山莊、新竹莊園、天鵝湖為代表的休閑農業園區43個、經營主體158個。前三季度,全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接待遊客 64萬人次,綜合營業收入5.9億元。全縣先後獲評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1個,安徽美麗牧場“最佳風光牧場”1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四星級示範點2個、五星級示範點1個。
生產無害化
加速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根據耕地地力狀況和作物需肥要求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避免盲目施肥和不合理施肥,提高化肥使用效率,減少化肥使用量。建立耕地質量監測點31個,在全縣各鎮村采集、化驗土壤代表性樣本72個,在旌陽鎮篁嘉村等4個村開展肥料利用率試驗、配方肥校正試驗點6個,不斷完善縣域主要農作物施肥指標體係,探尋提高肥料利用率新方法。根據試驗數據,針對蔬菜、菊花、茶葉、水稻等主要農作物,分別製定專門的化肥減量增效方案。2017年全縣化肥使用量4583噸,較上年減少140噸,首次實現零增長。
著力推動綠色防控全覆蓋。積極推廣種植業有機肥替代化肥和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特色產業全覆蓋。種植綠肥2萬畝,建立紫雲英示範片15個;新建“鵲嶺白茶”水肥一體化供水供肥示範基地100畝,並建立全縣首個茶樹蟲害智能化測報點,茶葉上全縣累計推廣太陽能殺蟲燈450盞,誘蟲黃板60萬張,無性係茶園綠色防控普及率達80%以上。
積極推廣生態循環農業。建成稻田養魚、稻鴨共育等有機稻立體農業1.2萬畝;建成林下養雞示範小區30個,糞汙利用率達100%。以沼氣為紐帶,推廣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旌德縣三豐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豬—沼—菜”生態種養模式實現廢棄物綜合利用成效,得到中央及省市級媒體的高度關注,並進行專題報道。農用廢棄地膜和農藥瓶在全省率先實現了基本回收,受到省農業環保總站高度評價。